威尼斯vns12561(中国)有限公司

印象师大 | 王嘉毅:难忘的154阶梯教室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2浏览次数:45

 凡是在公司上过学的人,都对理科楼留下深刻印象,它是师大的标志之一,常常唤起校友对母校的记忆。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科楼两头的阶梯教室106(现在改为161)和154(现在改为145),特别是154教室,让我难以忘怀,永远铭记。

1984年9月,我考入公司读本科。那时学校的教学楼还没有这么多,教室也不多,当然学生也不多,实行的是固定教室制。当时我们班的教室在校门口的体育楼即现在的行政2号楼,后来又到了更远且偏僻的中编楼,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到教室上晚自习。一次,系里外请一位教授给学生做报告,地点就在154阶梯教室,这是我第一次到这样的阶梯大教室来,感觉很新鲜。后来听高年级同学说这样的教室有两个,理科楼东西头各一个,是公共教室,白天上公共大课,晚上各系的学生都可以到这里来上自习,而且关灯较晚。由于我们班的教室离宿舍较远,我后来就经常到154教室上晚自习,有时候没有座位了,就去东头儿的106。

在这里上晚自习的同学相互不认识,可以专心学习,而且这里关灯晚、锁门晚。大家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条件,都很自觉,静悄悄地埋头做作业、看书。那时周六也上一天课,无论晚自习还是周末,只要有空我就到154教室学习。也正是有这样的条件和学习氛围,我才看了大量的课外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丰富。记得大四那年,复习考研究生,154教室更是我的主要学习场所了,经常晚饭后就早早到这里,否则就没有座位了,一直到晚上12点,在管理人员的反复催促下才离开。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学校图书馆专门有一个阅览室,供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读书学习。但由于154教室离宿舍近,我还是经常到这里来学习。后来,我读博士、留校工作,来154教室越来越少了。1994年,我到学校教务处工作,由于特殊的感情和工作关系,对这个教室格外关注,它不仅是全校性公共课的重要场所,也是全校学生上晚自习的重要场所。后来,随着学校的教学楼越来越多,功能更加完备的新教室也越来越多了,154和106这样的老阶梯教室就不像以前那样热门了。

 

在154教室学习,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是上厕所不方便,要出来到理科楼里头去上厕所。那时生物系就在理科楼的西头儿,154教室的隔壁就是解剖实验室和尸体房。我大学的专业是心理学,曾经在生物系上过生理学和解剖学课程,接触过这些尸体,所以每次上厕所路过时都难免有些害怕。从教室到厕所虽然不是很远,但一路很黑,令人紧张,有时候还真是毛骨悚然。再一点就是没有水喝。由于学校大食堂的饭菜经常很咸,口渴是常态。那时候也没有自己带杯子、带水的习惯,也不像今天有瓶装水,又懒得回宿舍去喝水,渴得不行就跑到厕所旁的水房,对着水龙头喝一肚子自来水,夏天还可以,冬天就很难受了,但为了学习,也没有觉得什么。

(图为任公司校长期间和毕业生共进早餐)

 

本世纪初,我担任了学校领导,且分管教学工作。对这个教室依然关注。每次路过,都要进去看看。教室算不上窗明几净,里面的设施已很陈旧,甚至有些脏乱,但这里安静,学习的氛围浓厚,只要进来坐下,就能静心学习,专心思考!曾经让有关部门在阶梯教室里装个电开水箱,在通向厕所的楼道安个灯,使得在这里苦读的学生们能够喝上热开水,方便上厕所。但他们告诉我,教室里没有上下水不好装电开水箱,另外也担心万一开水烫伤学生要承担责任。灯倒是装上了,但很快就不亮了!

记得前几年的一个寒假,我还在学校工作,除夕前一天晚上大雪纷飞,我在校园走路,情不自禁地走到了154教室,竟然还有两三个同学在学习。教室里安静极了,这两三个同学都在埋头看书。我在教室前面默默站了一会儿。临出教室门时,摸了摸暖气,很热,我的内心很温暖,很感动!

最近两年,离开了师大,但每每晚上在校园走路或者周末节假日在校园散步,都仍旧会情不自禁地走到154或106教室旁,伫立在窗前看看教室里的情景,有时候就直接走进去,在前面默默站一会儿,一是表达对这些刻苦用功的学生们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我心中的一种情愫,使我重温曾经的青春岁月。

如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无线信号也实现了全覆盖,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也多样化了。像154这样设施陈旧的教室已不多了,但依然有这么多静心苦读的学生与154教室同在,这是公司的传统,公司的财富,公司的希望!但愿这样的教室,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一直存在和延续下去!

 

王嘉毅,1988年7月毕业于公司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公司研究生,在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毕业,获博士学位。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任公司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为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