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vns12561(中国)有限公司

2021年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梁进龙发布时间:2022-05-10浏览次数:833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公司教育学科是全国设立较早的教育学科,传承“京师大学堂”教育学历史与传统,1981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全国博士学位点,2005年“教育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本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特色鲜明,以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特色鲜明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科学研究高地为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凝练,本学科已形成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民族教育学、教师教育学等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

(一)师资引育

本学科制定优厚政策待遇和宽松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飞天学者”计划、“柔性引进”“博士生师资”计划“青年教师国(境)内外访学”计划,积极引进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教育专业人员,破除“五唯”,激发内生动力,项目驱动,打造实质性学科团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二)平台建设

多年来,本学科以“西部、农村、民族、远程”为指引,依托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平台,现已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西部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中心、西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枢纽、西北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重镇。

(三)人才培养

近五年来,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服务于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专业人才,学院培养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多赴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基础教育一线工作,深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欢迎。

(四)质量保障

本学科是甘肃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也是公司特色优势学科,得到甘肃省教育厅和公司专项经费、倾斜政策和举全省、全校之力的保障,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团队建设经费予以支持。

(五)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本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服务西部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高端学术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

教育学原理学科方向于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带头人胡德海教授、刘旭东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有全国一级学科学会理事1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1人。聚焦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村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傅敏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1人。目前,该学科已形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课程理论与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与教学论等六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学科方向是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是西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先后成功获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数字化教育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发改委互联网教育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形成了信息化教育理论、农村与民族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云服务关键技术、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化学习五个研究方向。

教师教育学为公司2021年自主设立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方向长期关注西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李瑾瑜等学者的带领下,本学科在公司长期开展教师教育改革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等领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目前,本学科整合力量,形成了教师教育体系与模式、教师教育课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师教育五个方向。

民族教育学学科方向是2011年申请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万明钢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3人,高级职称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西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民族教育学学科方向突出区位优势,坚持面向农村地区、面向西部贫困地区、面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学校教育发展关系研究、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比较教育学学科方向于2011年开始招生。学科带头人王兆璟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比较教育学学科方向的建设目标是继续扩大教育政策与制度比较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化国别教育研究领域的积极贡献,未来研究重点将放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领域。

教育史学科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学科带头人王兆璟教授和张学强教授(兼职),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本学科方向的建设目标是保持在中国教育史、民国教育史、民族教育史等方向的研究优势,继续扩大国外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以教育史理论研究创新为重点,形成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把本学科方向建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史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高等教育学学科方向于2011年开始招生。学科带头人张俊宗教授、熊华军教授,有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3人。本学科方向针对大学课程与教学、区域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两个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凝练出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课程与教学两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六)学位标准

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20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

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要求博士生学习期间至少阅读100本(篇)经典文献,并作为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和导师团队全面负责,采用讲授、自学、讨论、访学,特别是研究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运用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学位(毕业)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时间不少于两年。博士研究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外语水平、科研成果等)后,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指导实践价值的课题,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须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符合答辩要求后组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两年,威尼斯vns12561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以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着力点,在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就业服务等各个环节扎实推进研究生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

(一)德思育人,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1.加强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思政教育

在学思践悟中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培育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组织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系列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全体研究生学习陈红军烈士先进事迹,赴兰州烈士陵园缅怀戍边英雄,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开展“全体师生热议‘两会’”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教师节期间组织开展“带着我的学生看望我的老师”活动。开展以“百年党史正值青春 不忘初心铭记党恩”为主题的研究生骨干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主题的“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类活动,“讲好师大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校史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2.协同党团班组织,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

组织6个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共计324次,举办专题党课72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设立党员先锋岗84个,累计开展140余次“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积极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线下专题座谈、主题演讲、学习交流等活动,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做好服务。

3.发挥学科特长,提升理论育人水平

公司发挥一流团队建设优势,开展思政教育类研究。培育组建校院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课堂育人主渠道,着力开发《教师职业道德》等思政与修养类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鼓励学生申报思政类课题研究项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4.构筑网络育人平台,多元化开展思政教育

公司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将新时代中国精神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院文化转化为思政育人的“活水”。结合学院实际,在特教楼1楼专设电子展板进行宣传,传递主流价值。在特教楼6楼专门设立展览板,学生亲自设计布置建党一百周年、国家公祭日、北京冬奥会等主题板报,学院统一进行评比鼓励,植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线,通过“五个一”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效,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重点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坚决防范在校内传播宗教、开展宗教活动。做好学生在国(境)外交流学习期间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切实筑牢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防火墙”。

(二)众志成城,勇担防控责任,构筑校园防线

1.制定周密方案,加强部署联动

公司始终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立由党委书记负责的学生工作组,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学院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骨干等学生工作队伍作用,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实行学生“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导师每天都通过线上方式了解学生生活思想状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持续跟进做好学生往返疫情地区的精准摸排和教育管理工作。公司党委副书记组织驻楼辅导员多次走进宿舍慰问学生并督促学生开窗通风、减少外出、安全饮食、做好消毒工作。辅导员想上线下相结合悉心安抚,消除学生不良情绪。

2.组建志愿队伍,筑起疫情防控防线

疫情防控工作中,强化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组建一支300人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医护人员完成6轮核酸检测工作;威尼斯vns12561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行为被“指点兰州”、“兰州日报”、“兰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10余次。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控意识

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同战疫,共担当”宿舍抖音短视频大赛以及“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作品征集展示大赛。学院荣获“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作品征集展示大赛优秀组织单位,18个学生作品获奖。开展以“山河今有恙,西师有担当”为主题的抖音视频征集活动,作品体现出教院学子在共抗疫情之时的青年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抖音浏览量累计超过5万余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共鸣。

(三)润物无声,注重日常服务,促进学生成长

1.多策并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1)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

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不断完善学院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工作形势的发展,建立健全《威尼斯vns12561学生请销假管理办法》、《威尼斯vns12561研究生与导师见面会制度》、《研究生组会开展管理办法》、《辅导员联系学生实施方案》、《威尼斯vns12561学生管理应急预案》、《威尼斯vns12561学生工作每周例会制度》等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宿舍用电安全检查、健康体检、疫情防控等管理规定,力求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2)加强安全教育,促进自我防护

扎实推进“互联网+安全教育”微课和入学教育工作,实现了学生“人身安全、突发事件、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防范诈骗”等方面内容和法规校级、公司产品管理制度的人知人晓。针对影响学生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树立底线思维。通过院领导、辅导员、导师齐抓共管,筑牢学生安全稳定的生命线,构筑校园安全防火墙,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学生安全维稳措施,及时应对和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无盲区。

2.紧扣节点,网格管理体系成效显著

1)切实做好重要节假日的安全维稳工作

重点做好敏感时期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稳定值班工作,严格学生请销假制度,认真落实学生外出登记和返校集体点名制度,重要节假日前,通过主题班会、温馨提示、告知书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进行安全教育,防范安全隐患。

2)狠抓学生宿舍建设,完善公寓网格化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宿舍,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创设良好的宿舍文化。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研究生骨干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分享交流会——与优秀毕业生骨干面对面、研究生“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公寓文化”交流分享会、研究生公寓文化节系列活动、疫情期间研究生党员志愿者模范先锋岗等活动。推动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公寓管理服务工作深度融合。

3.四级联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完善“辅导员+导师+家长”跟进帮扶机制,初步形成“心理中心—辅导员—导师—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学院定期对心理委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使预警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作用。针对预警学生开展“一对一谈话”、“每周谈心”、“书记谈话”等帮扶活动,邀请心理健康指导老师为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心理视频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近两年,共干预心理异常情况20余例。

4.励志促学,奖助育人体系全面推进

进一步完善《威尼斯vns12561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修订)》、《威尼斯vns12561助学金评定细则》。奖助评审工作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执行评选程序,透明化工作过程,邀请学生监督评判,坚持做到提前公示,全年的奖助工作从未收到一起投诉或异议,学生认可度较高,切实发挥了奖助学金激励导向作用。2020-2021年,我司共有11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7名研究生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102名研究生获得学业二等奖学金。10名研究生获得李秉德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得劳动实践奖。

(四)躬体力行,丰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养

1.聚力平台建设,全面部署助学育人岗位

鼓励并支持参与学校“三助一辅”岗位实践锻炼,制定了定量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2020—2021年共有7名研究生参与学院行政助理岗。除此之外,引导学院研究生会深度参与学院学生事务。在实践中教育引导研究生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2.聚焦核心素养,学院特色活动百花齐放

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学院举办《我和学长学姐谈谈心》活动、毕业生座谈会,为全体毕业生制作电子纪念册。开展“四史”演讲比赛、“迎新杯”篮球赛、排球赛、新生才艺大赛、开展抖音视频大赛以及“为艾发声”线上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0—2021年举办“威尼斯vns12561学术月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分为国内专家和陇原名师学术报告、第十七届学术论坛、第七届专硕教学技能竞赛、研究生科研项目立项、“学术之星”和“实践之星”评选以及读书会等其他常规学术活动六个主板块。最终第十七届学术论坛评选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24名,优秀奖18名;第七届专硕教学技能竞赛评选出一等奖14名,二等奖24名,优秀奖24名;广泛邀请国内各类学科专家举办各类线上及线下讲座共70余场;各专业共举办读书会20余场;最终评选出校级科研项目53项;院级科研项目24项;评选出23名实践之星及12名学术之星。通过开展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论坛和教学技能大赛两个子活动来充分积极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锻炼科研技能,为求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专业技能,全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稳妥部署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共同组建 6支实践团学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就业创业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连续9年赴陇南市宕昌县鹅嫚小学开展留守儿童艺术启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撰写完成5篇学术论文,3个社会实践报告,为学生学术能力提升搭建实践平台。三支实践团队被中国青年报、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等媒体报道74篇,充分展现教院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我司研究生积极参与“扬帆计划”实践活动,在行政单位得到锻炼。主动报名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为求职和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4.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科研育人模式

公司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了团队建设的优势和特色。2020—2021年,研究生共计有7项校级项目顺利结项。共计立项48项,其中课题研究类32项,创新创业类16项,“西师喜食工作小组”获批劳动实践类项目。开展“升级改造,变废为宝;科技校园,你我共创”主题的双创月活动。

近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被中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近200多次。学院获得省级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4名研究生荣获校级优秀实践队员,52名学生作品获省级挑战杯奖励。学生制作的“手语防疫视频”被新闻联播、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等报道,浏览量达31.8万次。学院荣获“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作品征集展示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先后有15名研究生获甘肃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11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09人次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李秉德教育基金,9人获“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 5人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405名研究生获得教指委学科竞赛奖。学院学生工作队伍获得省级奖励2项,校级奖励5项;公司党委副书记孙宏发获评甘肃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辅导员文桃被评为优秀辅导员,辅导员杨雅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构建新时代教育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秉持“厚基础、重方法、强素质”的理念,在硕士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博士课程体系。博士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以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基础,构建“通识类”学科课程;重视科研伦理及方法论的培养,设置小模块、能力导向的“方法类”系列课程;围绕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开设“前沿类”课程;聚焦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领域,开设“特色类”系列课程。

2.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重视课程小组建设,主干课程均组建了课程小组,实行课程负责人牵头、学科骨干支撑、集体备课制度保障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体系。重视中英文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在博士和硕士阶段的课程中已建设多门双语课程。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支持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跨层次修读课程,推进硕博课程衔接。重视学科教学案例库建设。构建开放性、可扩充性、可延展性混合式学习环境。支持在线课程修读及学分认定,支持学生在线修读优质慕课,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牵头组建40所高校在线协同教学联盟,共享国内外顶级专家资源。持续支持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并为其成果展示搭建平台。连续举办17“秉德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教学技能竞赛”。建立近百个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形成产学研协同的混合式研究生实践实训模式。

3.课程教学质量督导的创新做法

根据时代的变化,建立三年一周期的研究生课程大纲修订机制,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变革和完善。在教学中,建立基于学生感受的教学评价督导机制,对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并专设教学质量监控处,组织教学督导、教师、研究生开展课程教学评价。利用研究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管理与学业管理信息化,利用学习大数据,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强研究生论文撰写全过程管理,学院设立“科研伦理审查专家小组”,并通过院学术委员会,对研究生论文撰写全部环节和要素进行监控。

(二)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导师选拔培训

教育学科严格根据《公司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规定,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资格初审,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条件复审,再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最终确定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人选。

对于新聘任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围绕师德师风、研究生教育政策、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导师岗位职责及指导方法、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旨在帮助新任导师明确立德树人的职责,明晰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要求和流程,为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及主要成效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做法

公司教育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着力在以下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制度体系,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成立了“学院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预防与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设立“科研伦理审查专家小组”,形成了系(所、中心)和党支部牵头、教师自我约束、师生监督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师德师风表现“负面清单”,划定师德师风“底线”与“红线”,坚持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

二是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项行为准则。依托教育学科申报并获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育未来师德标兵。开展“立师德,筑师魂”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编印《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学习资料汇编》《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警示教育案例选编》《学习时代榜样,做四有好老师》等资料,结合教育学科特点开展“四有好老师”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与教育团队建设相结合,引导教师聚焦立德树人任务和教书育人职责履行,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落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榜样示范,课程渗透,弘扬高尚师德师风。通过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演讲、观看师德师风建设系列纪录片等活动,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挖掘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南国农电化教育成就馆,开展“带着我的学生看望我的老师”“教授接待日”“教育学人开学第一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活动;组织编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第一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和浸润全体师生,使优良的师德师风代代相传;在教师选聘、导师遴选过程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渗透到课堂教学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本学科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我司已获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另外,校院两级分别建立了师德师风监督和学术伦理审查机制,师德师风研究以及制度建设初成体系。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履行教书育人使命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涌现一批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学团队和典型案例。在“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师德标兵”万明钢教授的带领下,民族教育研究团队以德育德,持续赴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郭绍青教授带领下,教育技术学科团队以德立学,积极投身于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建设中,获学校首届“师德先进集体”;在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李瑾瑜教授的带领下,教师教育团队以德施教,默默奉献在立德树人的课堂主阵地,高水平、高质量地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际合作和教师培训项目;公司“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卓杰副教授,13 年如一日,坚守在新疆民族地区指导我司学生顶岗支教和当地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突出的工作业绩受到广泛赞誉。

三是师德师风“传、帮、带”的环境更加优化。爱护学生,潜心治学,精心育人,无私奉献成为本学科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均由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前辈学者开讲,大师的风范提升了学科的品格,影响了每一个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守本心,辛勤耕耘,积极投身我国西北边远、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将公司教育学科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光荣的师德传统持续发扬光大。

(三)学术训练情况

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开展学习活动及学术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科研能力、方法训练、实践教学等结合,注重经典阅读,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培养学术潜质和把握学科前沿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恪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普遍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踊跃参与甘肃贫困地区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具有服务西部教育、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意识。

(四)学术交流情况

20202021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教育学科没有选派研究生到境外研修学习。但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加强研究生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组织的学术联系,教育学学科紧紧围绕“K-12教育”“探究学习”“教育信息化”等主题,积极组织研究生通过线上形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主动邀请境外专家为教育学研究生做线上学术报告,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现状,通过创新思维的激励与科学方法的启迪,获得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不断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的活力,促进研究生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学校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各院研究生各类奖学金按照学生个人申请、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奖助学金审核、公示等程序,按照全面考核、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了评定。档案在我司的全日制教育学研究生全部享受国家的研究生助学金2020年威尼斯vns12561共有174名学生获得了奖学金,2021年威尼斯vns12561共有187名学生获得了奖学金。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1.改革导师培养制度。建立专业导师组与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制度,发挥专业导师组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

2.开展联合培养。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派遣博士生外出交流学习,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3.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校内外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能力。

4.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协作,提高博士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

1.新聘任博导3人。

2.柔性引进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短期讲座和课程,优化了导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3.积极鼓励年轻导师晋升职称,建立导师队伍梯队发展制度,储备学科后备研究和教学队伍。

(三)科学研究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代表性科研论文40 余篇,参加重要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次。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1.以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为载体,深度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元素,突出学术研究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2.充分利用网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学术研究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价值

3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落实于公司产品和科研的全过程,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成果

(五)国际合作交流

1.建立研究生国际交流制度,积极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先后派遣学生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

2.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报告。多名学生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做了发言报告,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

3.通过推介和遴选,来自苏丹、老挝、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名留学生目前在教育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

五、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秉持“顶天立地”的学科信念和“向西向下”的报国情怀,公司教育学科长期扎根西北,矢志不渝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高水平的团队建设为西北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持,锤炼了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能力。

西北是多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多年来,公司教育学科深耕西北边陲,持续地服务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整合校内外民族教育研究力量,以田野研究、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学术贡献,成为国内民族教育研究高地。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公司教育学科以服务西部基础教育为己任,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把现代教师教育向西推进,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西北、热爱教育、奋发有为的卓越教师,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质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西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成为西部地区推进教师教育和一流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度深。在服务国家教育精准扶贫重大战略需求中,公司教育学科结合学科优势,聚焦西北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以行动研究方式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同时发挥高端智库咨政建言的功能,为各级党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多份高水平咨询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地方党政领导的批示。

协同心理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公司教育学科在国内首开“智能教育”博士方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在多地、多个实验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实证研究,凝炼的应用模式为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方法指导。构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已在全国近千所中小学得到应用,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引领了学科发展方向。

主办《电化教育研究》《公司学报(社科版)》《当代教育与文化》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瞄准学术前沿,积极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引领了教育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科以其自强不息的学术品格和卓越贡献为西部地区教育提供了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术支持,构筑了西北教育学科高地,彰显了教育学科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点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建立高水平教师团队

在学术型博士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学校博士生导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完善“双导师”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培育和校外引才两条途径,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2.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我司为体现学术型博士的培养特点,采取考试与审核两种方式选拔优质生源,原则上要求所有录取博士生必须全脱产学习;加强博士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相关行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学位点博士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升级现有国际化合作交流水平,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合作机制,扩大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

3.建立学位点博士生学习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博士生工作室、研讨室,购买学术前沿的图书资料等,升级博士生学习硬件环境;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支持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奖学金额度、资助课题研究、奖励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保障博士生有优质的学习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年我司的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整体良好,但存在个别存在问题的论文。针对问题论文和不合格论文,将从以下方面严把质量关。组织导师认真学习教指委关于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业创作和毕业论文的要求和规定,严格按照其培养方案指导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严把开题和预答辩关,对不合格的创作和论文杜绝进入盲审程序;督促导师钻研创作、申报课题,以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科研能力;针对此次论文抽检不合格的问题进行约谈并开展警示教育;完善对导师的管理制度,规范学位分委员会评审标准,明确毕业答辩委员会职责。

七、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加强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教学是培养博士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基础,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立足学科实际建立、优化不同学科的博士生课程内容,规范课程设置,注重创新类、方法类的课程,突出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课程设置应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高、精、深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术学位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博士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不仅有必修课,更应有面向学生的数量丰富的选修课。必修课中的专业课程必须有较强的前沿性、较广的覆盖面。选修课要围绕培养目标,增加一些专题或探究性的方向课,突出个性培养,但学分、课时不宜过多;注意选用国内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以促进博士生培养水平向国际标准看齐。

具体来说,一要转变“博士生以自学为主”的观念,使其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全面、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牢固。要有效区别博士生与硕士生、学术型与专业型博士的课程设置,取消重复设置的课程。二要开设方向前沿课。课程内容要多涉及许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的研究方向,增加与研究有关的前沿性强的课程,与培养方案吻合,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尝试由各个研究方向的富有学术造诣的教师联合主讲,使博士生能够真正地“博”,每位学生都要写出至少1篇学科前沿分析报告,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三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应以探究为导向,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探求知识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的共同愿景。导师要重视通过对学科领域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及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从纯粹的知识教育转向思维方法的传授。加强学生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等培养细节,锻炼问题意识,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四是实施“主文献研读制度”。本学科专业涉及到的主要精品文献,包括经典著作书籍和学术研究论文等,体现了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博士生从事本学科研究必须掌握和深入学习的中外文文献。主文献研读制度就是通过文献资源库建设、学习平台建设、过程要求和考核评价机制,督促博士生深入学习研究,把握主文献精髓,提高学术修养的一系列规范之总和。   

(二) 进一步突出创新性学术能力培养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一是继续面向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学术征文比赛活动等,对博士生参与科研课题或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及以自己的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应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在时间、经费、实验条件及导师指导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要积极组织博士生向学术刊物投稿,使科研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支持相应费用。三是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鼓励和资助博士生以自己的创新性成果参加学术会议。为博士生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四是对具有一定影响和级别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研究论著、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予以更大力度的奖励。五是定期开展研讨会。设立周末学术论坛、博士沙龙、研究生讲堂、假期学校等平台,在学术交流中鼓励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和学习科研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系统科研训练。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激发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兴趣,端正其治学态度,引导学生自觉地从事高水平科学问题的研究。对博士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要求以及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规则应是培养制度中的核心问题。要求博士生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或相关研究内容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以学术激励政策强化内生激励机制的持续动力。

此外,要打造研究型学部(院)及学科与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研究基地,凝聚力量,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最终达到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目的。承揽高水平项目课题。包括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对正在研究的课题,要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视野,深挖研究潜力,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形成良性循环。承担横向项目,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中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集聚团队优势,结合学科特色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并广泛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为企业出谋划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要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形成较强的学科队伍。一是内部培养。应积极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采取国内学习、海外提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中青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提升学科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二是外部引进。要创造条件支持高校公开招聘,广揽人才,切实抓好所需人才的引进工作,以缓解某些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或重要学术骨干断层的危机。高校也要制定落实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着重以优质环境、事业发展来吸引人才。三是选好学科带头人。要坚持德、才、能三位一体的标准选拔培养或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使之吸引周围的教师,形成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四是注重团队建设。设立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团队。可以对团队成员实施岗位目标制,实行动态和开放管理。

此外,以制度创新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自主质量意识。构建可持续的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导师遴选、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博导复评)、教师岗位设置和科研奖励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以增强导师的质量自主意识和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制定政策的基点,促进导师自主质量意识增强和行为方式改变,引导导师自觉地做好博士生培养工作并积极地优化指导博士生的条件,营造约束、激励相容的内生机制。坚持以学术业绩和科研活跃度为核心评价指标,鼓励科研活跃的年轻博士指导博士生。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鼓励导师更多的指导频次,更多的调研,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的机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通过适量的科研课题、学术会议等活动的组织,促进博士生能力的提高和满意感的获得。使学生能够与导师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导学关系,巩固专业理论,学会研究方法,逐步走向正确的研究道路。

(四)进一步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进一步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加强对导师和研究生关于论文质量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治的政策宣讲和警示教育,强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加强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保证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可监督性。对于达不到培养要求的研究生及时分流或延期处理;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研究记录工作的监管,制定更为细致的研究工作记录规范,强化导师、导师组、中期考核小组和答辩专家对研究记录进行检查的要求,保证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可查性;全面利用全国第三方学位论文评审平台,强化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大平台双盲审评阅力度,对评阅不合格的论文及时做复审和延期申请学位处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建立学位论文质量监管机制。明确监管目标,细化监控要点。监管要注重全程性、连贯性。监管体系必须要注意对起始环节的把握,选题监管之后就要根据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进行监管调整,包括中期审核、初稿拟定,定期对学位论文的进度和内容给予评价。始终为研究生提供一种时时追踪的监管形态,及时督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加强对论文的内容进行监督,从而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对出现问题论文的指导教师由学院书记和院长进行约谈,由导师本人撰写提交问题分析的书面材料,下一年停止招收相应类别的研究生,同时对全体导师进行警示教育,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学院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统一教育和管理工作,面向学生细致解读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位授予标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预答辩、答辩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和监督。